杜邦公司的发展与安全管理
来源:华体会app下载入口 发布时间:2024-05-03 14:49:45美国建国于1776年,而杜邦公司成立于1802年,一家和美国历史相差无几的世界化工巨头!
化工行业的地位举重若轻,我们离不开化工,国家更是离不开!但有一点也不容置疑,化工行业发展至今,历经了无数“血”与“泪”,其中就包含让不少家庭心碎的化工事故。
事故没办法避免?还是化工行业注定承受?全球化工巨头之一——美国杜邦公司用200余年的历史为我们铺垫了答案······
与巴斯夫的发家史类似,杜邦也成立、成长于风雨飘摇的战争局势中!1799年,法国流亡贵族皮埃尔·杜邦一家横渡大西洋,仓皇来到美国寻求生机。当时正值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大街小巷都是紧张、危险的气息。皮埃尔一家不甘现实,想要在其中获得出人头地、发家致富的机会!
老杜邦先后进行了土地投机、邮轮公司、转口贸易等生意计划,但都被明白无误地告诫“打消此念,另谋良筹”。
此时,老杜邦的次子伊雷内·杜邦发现了一个商机。鉴于形势,不论是政府还是某些领域,都有大量的军火需求,而美国当时的火药质次又价昂。这碗香喷喷的饭摆在面前,伊雷内想吃。
1802年4月,伊雷内在美国布兰迪瓦河畔建起了当时美国最大的火药厂,发行股票18股,每股2000美元,共集资3.6万美元,杜邦公司由此诞生。
再加上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的支持(杰斐逊与老杜邦在政治上有交好,他称老杜邦是“法国最有才能的人”),美国联邦政府成了杜邦公司最大的买主,其中利润可想而知。
杜邦家族明白,公司一开始,便吃上了高危行业这碗饭,接下来要面临的不止是激烈的行业角逐那么简单······
群雄逐鹿,各显其能。凭借深厚的经济实力、政府的推波助力,及杀伐果断的领导决策,杜邦公司很快就成为了火药市场的翘楚,令不少同行眼红和忌惮。
1872年,杜邦公司更是带头成立了“火药托拉斯”(即美国火药同业公会),借势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
到1889年,美国92.5%的火药生产已垄断在杜邦公司控制的这个“火药托拉斯”中。即便是在经济萧条、各行业青黄不接之时,杜邦公司依旧屹立不倒。
连行业角逐、经济危机都能安然度过,杜邦公司貌似没什么好怕的,除了如洪水猛兽般的安全事故!
从1802年到1880年,杜邦公司的主营业务就没脱离过火药生产。火药时刻会爆炸,尽管一开始在工厂选址和设计时,就作了这方面的考虑,将可能的爆炸降低到最小的损失。但接二连三的重大伤亡事故仍有发生,甚至于杜邦家族的几位亲人也没能逃脱厄运。
▲1815年,杜邦工厂爆炸,9名工人罹难,损失两万美元,这是杜邦公司首次人身伤亡事故;
▲1818年,更严重的大爆炸夺去了40名工人的生命,也炸伤了伊雷内的妻子,企业一度濒临破产;
▲1884年,生产新产品时,油厂爆炸,厂房倒塌,杜邦化学专家和厂长当场丧命······
每发生一次事故,杜邦家族就颤抖一次,毕竟没有企业会希望自己和“洪水猛兽”挂上钩。
血的教训和老杜邦传承下来的人文思想,让杜邦历任领导费尽心思推出一系列严格有效的措施,并提出“所有事故都可以预防”的理念,和“零事故”的目标。
所有的安全事故都是可以有效的预防的,而这些要从严苛的细节做起!早期,杜邦为严抓细节,制定的安全管理方法至今仍有深刻影响。
为了做到各级管理层对安全负责,杜邦先生一家都曾住在工厂里。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如果发生爆炸,杜邦家人将与员工同生死共患难。
除此之外,还有一项特殊规定,在杜邦的高级管理层进入新工厂亲自操作以前,任何员工不得私自进入新工厂。
200多年来,杜邦公司历任领导者不折不扣地执行着相关规程,形成了杜邦独特的安全文化。上至总经理,下到生产一线的主管,在安全上都要对其上级作出保证,对下级负责,每一个管理人员都是贯穿整个经营和生产的全部过程的安全控制触角。
经过对事故的调查,杜邦公司发现,事故引发因素绝大多数是由于员工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只有少数事故是由于不安全的工作状况造成的;而绝大多数工作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往往也能够最终靠提升安全行为来避免其带给我们的威胁。所以,杜邦一直通过种种措施来提升员工的安全行为。
在杜邦,有近乎苛刻的安全指南。比如在走廊上,员工没有紧急状况时不允许奔跑;员工上下楼梯必须扶扶手;笔筒里的笔全部笔尖朝下;打开抽屉取放东西后一定要马上关好;人坐在椅子上,不能让座椅只有两条腿着地;椅背上不能挂衣服,统一挂在衣服架上;水杯必须带盖子;水杯必须远离电脑;会场上,插线板的电源线如果暴露在地面上,必须用胶带把电线固定在地面上······
“安全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商业经济价值。它是企业取得卓越业务表现的催化剂,不仅能提高企业生产率、收益率,而且有益于建立长久的品牌效应。”这是杜邦员工一直向世界诉说的“安全经”。
在公司成立早期,杜邦就开始着手建立员工安全与福利保障,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员工在生产工作中的敬畏感,间接降低事故发生率。
早在1905年,杜邦就为员工雇佣了一位医生,这在当年是很罕见的。1935年,杜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医疗设施,为员工提供医疗健康服务。其中,还建立了公积金制度,从员工工资中拿出一部分,企业拿一部分,建立公积金,万一发生意外事故在经济上有个缓冲······
发展至今,关注员工安全和健康已经深深根植于杜邦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中,不能说每一个员工都达到了满足,但他们确实都有几率会成为生产环节中的“保护伞”,这也为杜邦公司今天坚持的“零事故”方针奠定了基础。
以上,仅是杜邦发展过程中安全制度搭建的小部分,在200余年的发展中,杜邦用经验累积形成了十个安全基本理念。
▲0.12:杜邦公司美国工厂的年事故率为每100名工人0.12次事故,相当于美国所有制造商平均事故率的1/23。
▲2600万:粗略计算,如果杜邦公司的安全管理上的水准降至美国相关行业的中等水准,将多花费2600万美元用于补偿等。
▲10:杜邦公司的安全管理量化指标比行业平均指标高10倍。在杜邦公司,员工在工作场所比在家里安全10倍。
或许尚未做到真正的“零事故”,但这份成绩背后的经验仍可以让我们思考和汲取。
安全是一种习惯化、制度化的行为,咱们不可以保证巨头公司的安全体系一定会适用于每一家公司,但也可以从中探索正确的应用规律,比如:
▲企业的“一把手”和全体员工要把安全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不动摇地遵照公司安全管理原则,用安全管理制度约束自己的决策和行为。
▲有些企业一味追求生产效率,摒弃复杂的安全管理流程。但其实安全的做法,反而是最有效率的。
▲杜绝安全培训“走过场”现象发生,由职能部门领导直接负责,而不是人事部门负责,这样才可以从岗位工作需求出发。
▲强化“管工作必须管安全”、“安全是‘一把手’工程”等安全管理意识也是很重要的。
总结杜邦200多年发展,呈现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火药为主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以化工原料为基础的阶段,规划的第三个一百年是向生物化工、知识密集性方向发展。其中也经历过重大的亏损与打击,杜邦做过慎重的选择和放弃,但“安全”始终被攥在手心,严格落地。
当然,我国的部分化工企业在安全管理的工作上也有很多可取之处。只是希望安全这件事,能越走越深入人心,“零事故”目标能真正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