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中心

普普通通的家庭小孩创业3年年入千万背后的故事

来源:华体会app下载入口    发布时间:2024-02-18 17:54:58

  刚创业时,收入很惨淡,那会儿根本不奢望有巨大的商业成就,只是很单纯地想做好内容,实现自身的内容理想。

  没想到在头半年几乎颗粒无收的情况下,第一年下半年实现了300万年营收,第二年800万,第三年就突破了千万大关。

  回过头来看,正是当初很纯粹的热情,打造出了真正能打动人的内容,也促成了后来商业上的成功。初心,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今年是我创业的第六年,我给自己定下一个新目标:以VLOG方式连载《我在中国搞事业》,希望日后将它打造为《中国版「穿Prada的女魔头」》,记录时尚业、娱乐业、创业圈的人物和故事,为大家传递能量与启发。

  VLOG将在我的视频号 / 小红书 / Bilibili账号「摩尔家陈泰山」上更新

  大四那年,我以管理培训生的身份进入了赫斯特集团,负责《ELLEMEN 睿士》、《ELLEDECO 家居廊》 、《名车志》四个品牌的新媒体策划。

  工作量超级大,但我能够快速的在时尚、家居、汽车领域都有所积累,这对我日后的创业都非常有帮助。

  在赫斯特有个规定,管培生必须向总监级别以上的管理层汇报,而我当时特别幸运,直接向广告部总经理汇报,这相当于完成了职场几级跳。

  当时媒体行业的大热趋势是APP,即手机杂志 iPad、杂志。我老板觉得这么新的玩意儿,市场上也找不到有经验的人才,不如让眼前这个大学毕业生去折腾好了。

  但是我一想到每天都能像《穿Prada的女魔头》那样,走进时尚的宇宙中心上班,每天被山一般堆起来的时尚杂志包围,就觉得好兴奋啊!

  其实当时公司给管培生的薪资才税前5000元,工作量又大得惊人,但至今我都会建议刚毕业的大学生:

  如果有一份机会多和一份现金多的工作摆在你的面前,考虑机会多的工作吧!能拓宽眼界、积累资源、快速学习专业技能的平台可以弥补家庭背景的短板。

  在工作的第二年,我的收入就因为一次跳槽,直接从月薪5000涨到了税前1万。当时我的老板问我,愿不愿意跟着他离开赫斯特集团?

  我任职的第二家公司,最知名的项目就是BBC王牌汽车综艺《TopGear》的中文版拍摄。

  我觉得留在时尚大刊固然光鲜,但大概率第二年、第三年都将是重复劳动,而且没了老板当靠山,我很难为自己争取机会和其他部门的支持。

  大公司的办公室政治是很复杂的,推动创新的成本也很高。回过头来看,我庆幸个人选择跳出舒适圈。

  在第二家公司,我连续尝试了三个截然不同的职位。创意总监、产品总监、新媒体编辑总监。

  我想对大家说,没有人是一下子就清楚自己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的。当你刚进入社会时,你根本不知道世界上原来存在那么多新奇的职位。

  所以,只要先找准一个你有兴趣的行业领域,尽你自己最大的能量去争取到工作机会,然后在实践中慢慢发掘自己真正适合的位置。

  逐渐地,你会意识到「选择」、「瓶颈」、「迷茫」、「焦虑」是职业生涯的常态,我们都要学会与之相处。

  如果说第一份工作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那么第二份工作让我学会了如何从0到1创建一个新品牌、新产品,有机会向BBC的总制片人、导演们学习亿级体量的综艺娱乐节目制作。

  当上海东方卫视的高层说,“能把这一个节目做出来的团队,据我所知国内不超过3个”时,我就知道,垂直领域的综艺人才是国内的稀缺品。

  也是第二份工作让我也经历了一家迅速规模化的企业,从0到倒在上市前,目睹了行业风云人物的陨落。这对我来说,是触目惊心也是铭记在心的人生阅历,让我从一开始就对「创业」抱有敬畏之心。

  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演讲中,我曾对同学们说:“早点去社会上实践吧,因为社会才是最好的大学。”

  通过前几份工作,我积累了这些创业必备的要素:行业资源、团队人才、从0到1做产品的经验、初始资金。

  同时我算了下自己的存款,有可能可以撑半年。如果半年后没有起色,我就再回去找工作好了。于是和许多硅谷穷小孩的创业故事一样,刚开始我把家里客厅腾出来作为小团队的办公室。

  我没有选择融资,因为第二份工作使我更深刻理解了资本这把双刃剑,但我还是很感谢当初那些提供相关建议的VC朋友们(风险投资经理)。

  他们对趋势更敏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说实话,在大企业里待久了我的思维方法已经螺丝钉化,完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早已天翻地覆。

  在VC和创业者朋友们的建议下,16年,我选择了轻资产模式的公众号作为起始点,而不是我一贯擅长的高投入模式的app产品。

  当时我们只有9个用户,我清楚记得,发布第一晚,因为朋友们帮忙传播达到了2000阅读,没想到睡前已经快速攀升至4万阅读。

  第二天开始,后台数据就像没有涨停板的股票。我刷个牙,一看,8万阅读量!洗个脸一看,9万阅读量!然后就冲到了10万+,80万+,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互联网的裂变传播能力。

  在头半年里,我们几乎不怎么赚钱。我至今记得有一个报价几千的广告投放,和品牌公关磨了半个月,最后落选时自己很失望沮丧的心情。

  想着这个月又没收入了,团队的薪资不知道要从哪里来。但幸好,创业第6个月,我突然看到了希望。

  不知道是因为2016年是「内容原创元年」的关系,还是长达半年持续输出爆款内容终于让市场认可了我们的定位与影响力,突然之间广告合作量陡升。

  所以,现实就是在头半年几乎无收入的情况下,纯靠后半年实现了300万的营收。第二年800万,第三年就破千万了。当然,营收不等于利润,随着规模扩大,投入在持续增加,风险也在增加。

  不过幸好我还是熬过了颗粒无收的最初、最艰难的时期,如果我总是放不下那月薪1、2万的 工作,我就不可能辞职创业。不辞职的话,就没法全力以赴。

  首先,我刚工作时家庭就发生变故,爸爸病逝后,我就知道得靠自己了。曾经我认为热爱是第一生产力。后来我发现:

  其次,创业就是我从学生时代开始的梦想。大四时,我曾霸面adidas的管理培训生岗位,当时大言不惭地对HR表示:”将来我一定会创业,但我会先用创业的热情与态度对待工作。因为工作对我来说就是创业的一部分,是创业的先决条件。”

  我的自媒体事业初期就合作了LV、SK2、珠宝腕表品牌萧邦等。 这些都来自于我工作时期积累的资源。

  当然,仅仅有人脉是不够 的,国际大品牌对广告投放的层层审核和把控很严格,你必须拥有过硬的内容、产品 和数据。

  如果你的内容足够优秀,你的产品足够王道,你手里拥有的IP是别人不能轻易代替的,那么资源会自动找上门来。

  只要创作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内容,持续吸引流量,许多资源就会自动靠拢。我就是这样逐步开展了跨境电 商等曾经想都没想过的陌生业务。

  没有人的创业是一帆风顺的,从你决定创业的那一刻起,就是一个坑接着一个坑,习惯就好了

  在第一篇爆款诞生之后的1个半月中,无数自诩行业专家的人来对我们指手画脚,有人说我们的文章太长了,谁会在手机上阅读深度长文呢? 有人说我们写不出第二篇爆款了,第一篇只是运气好。

  我想明白了一件事: 我们的内容不是让人在等地铁、上厕所的碎片时间里阅读的,我想要吸引的用户,是具有深度阅读需求的人。

  后来的事实上了,当时我坚持的方向是正确的,从第二篇爆款开始,都是深度长文。

  后来,我发现最有趣的是可以结识世界各地的创业者,和有趣的灵魂们交流,体验各种开眼界的生活。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曾邀请我演讲分享《如何从0到1 靠自媒体年入千万》,我是这样总结的:对于自媒体来说,稀缺的内容是王道。

  对于创业者来说,不可代替的产品是王道。传媒行业永恒不变的真理——内容为王。另外,我也对爆款内容创作进行了部分总结。

  哪怕有人反对你,你也要表达出自己的看法,你只需要吸引价值观和品味一致的用户即可。这个时代做自媒体,一定要有个性,中庸不会让你脱颖而出。就像你看综艺娱乐节目或电视剧,也喜欢那一些有个性的角色,是不是?

  能抓住情感共鸣点的内容创作者,一定是懂人性、懂传播心理的。抓住人性痛点,才能激发共鸣,大家才会成为你的自来水,帮你转发传播,互联网的传播效应一旦点燃,是会成几何倍增长的,这种爆发力是作者本人完全控制不了的,所以也是双刃剑。

  除此之外,定位也格外关键。管理学有本书,叫做《定位:夺取用户心智的战争》。

  我在创建公主号“摩尔小姐”时,觉得网络上什么账号都不缺,时尚、美容美妆、旅行、汽车……竞争都很激烈,唯独缺少以「女性力量」为标志的内容频道。

  我不建议我们大家扎堆做市场上已经有标杆的产品,不要想着去硬碰硬竞争,你要去寻找市场上的空缺 ,可以很细分,很小众。

  我有个朋友是「天真蓝」的创始人,就是那个最美证件照。他发现拍证件照是大众的需求,但又没有体验优质的专门拍证件照的连锁企业,就这样一个细致划分领域,都被他深耕成了全国连锁店。

  其实,我在工作和创业过程中不知道遇到过多少困难,每天都跟打仗一样,也经历过几次至暗时刻,最后把赫斯特老板在复旦分享的一句话送给想要从事自媒体、想要创业的朋友们:

上一篇:一个年赚千万的年青人创业故事
下一篇:【成功事例】创业最成功的人员名单